2023-08-28 03:01:24 来源 : 红星新闻
8月27日,红星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获悉,8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新校区已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科教融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主校区位于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以下简称“成都学院”)系中国科学院大学直属二级学院,以硕博研究生培养为主,传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办学理念,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研究型学院,也是除主校区外,学生人数最多、开设课程最多、学科最齐备的国科大京外科教融合学院。
2019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项目在成都启动建设,选址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研究生教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集聚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资料图】
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
专业设置涵盖“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学科门类和研究领域
记者了解到,成都学院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三方共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牵头承办,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区各培养单位联合承办,选址四川天府新区科学城鹿溪河畔,毗邻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校园占地260余亩。
成都学院专业设置涵盖了“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学科门类和研究领域,重点聚焦光电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资源环境、微电子等领域设置光电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生命健康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专业学院。
成都学院目前有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含联合培养),设立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力争今后五年,学院办学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校学生规模达3000人,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一千余名,在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全国输送高素质人才。
据悉,新校区的投入使用,将开启国科大(主校区)和成都学院集中课程教学,以及在系统单位科研实践的分段式培养模式。过去,学生需在国科大本部(北京)完成为期一年的集中授课式学习后,才能返回各自的研究所,参与团队科研工作;如今,在一体化园区的优势下,学生只需在京集中学习半年后,便可提早加入课题或项目组,增加了与导师交流互动的机会,更快地进入科研角色,也为论文写作预留了更多准备时间。
新校区投入使用后,紧接着将迎来2023年硕士生秋季学期入学,目前相关课程已初步落实。教师队伍由“成都分院系统单位 + 国科大 + 成都地区高校”组成,现已确认的任课教师总计140位,其中成都分院系统单位教师95位,国科大校本部教师26位,成都地区其他高校及科研单位教师19位。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课、公共选修课和部分专业课(平均3门课/专业),首次初步设置了52门专业课和9门公共课(必修+选修)。
高质量教学是学院发展生命线。据悉,成都学院实行首席教授制,按照国科大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拟任授课教师进行试讲、培训、督导以及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其中试讲的评审组成员均由四川省内其他高校的专业教师担任,考核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专业水平以及课堂表现等。授课教师上岗后,学院组织成立的督导专家组,将会不定期随堂听课,对教师教学质量作持续评估。
打造国家创新策源地
探索科学院科教融合3.0版
记者了解到,科教融合是中国科学院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中国科学院也在进一步探索打造科学院科教融合的3.0版。
成都学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单位科研资源优势,探索新形势下科教融合自主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培养未来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生力军,为切实实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具体来看,建设成都学院是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单位丰富的科教资源,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为成渝科创中心、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培养高端人才,同时立足区域,辐射全国;通过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相关学科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前沿技术研究基地以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完善的实验和学习条件。
例如,成都学院不仅开设了文献数据库使用方法相关课程,还与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对接合作,为学生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提供便利的文献检索条件。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学院也专门开设科研论文写作课,邀请成都分院系统单位研究人员前来指导和讲授,规范研究生论文写作,提高科研水平。
成都学院正式投入使用后,将积极整合成都分院系统各单位科教资源,投入使用智慧化、标准化的教室、体育馆、学生食堂和公寓,对校内教师考核、课程设计、后勤保障等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使得学院的建设运行更加符合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战略。
据统计,自成都教育基地成立以来,共培养博士2628名,硕士3874名,建设了光电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土木工程、生物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图书情报等优势学科,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和高能级科研平台为支撑,以中国科学院20余家研究所和创新单元为依托的科教创产深度融合创新生态圈,成为国家创新策源地、成渝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高端人才聚集地。
创新“乘数”效应
打造科教融合创新生态圈
当下,成都学院正朝着建设科教融合发展、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目标继续努力。
具体来看,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将继续以任务为导向,做好前瞻部署,把握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关等政策机遇,重视基础学科建设,以及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继续完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按照“大融合、大开放”的思路,扩大合作“朋友圈”,整合院内外资源,与各培养单位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同打造一所根植中国科学院大学基因的高校。学院周边,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各科研机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承担建设的大科学装置等,加上毗邻而居的独角兽岛、天府海创园等组成的“科教融合创新生态圈”,将为学院人才引聚、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提供更广阔的可能性。
为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及企业创立者,成都学院也计划开展与高新企业联合培养,与周边高校进行“导师互聘、学分互认”等新尝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成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引领者和建设者。
此外,成都学院将拓宽国际视野,积极融入中国科学院大学跻身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目标,开拓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人才。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