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02:50:34 来源 : 北京日报客户端
老话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处暑节气过后,昼夜温差变大,早晚天气转凉。中医学讲求“天人相应”,由夏入秋,自然界的阳气由旺盛转为收敛,人体的阳气也趋于内收,对外邪的防护有所减弱。
这个时节所说的外邪,主要是指夏季之后余热未尽,我们称之为“温”;暑湿退后天气转干,我们称之为“燥”。温燥外邪当令,人处于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常常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等燥症。
(相关资料图)
夏秋换季,人体的防护力下降,新老疾病都容易发作,饮食起居更要好好调理。
要点一:适寒温
适寒温就是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夏季人体阳气旺盛,很多人喜欢吃冷饮、吹空调,到了秋季,早晚天气已经转凉,人体的阳气也内收了,如果继续贪凉饮冷,难免会损伤脾胃的阳气,造成腹泻。
秋季昼夜温差大,要根据气温适当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者汗出当风,预防感冒。进入秋天,天高云淡,阳光明媚,但要注意此时紫外线辐射指数也升高了,户外活动要注意防晒,避免损伤皮肤。
要点二:慎起居
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疲劳感,觉得懒洋洋的,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就是“秋乏”。
夏天人体能量消耗过度,“秋乏”是人体开始休息调整的表现。应对秋乏有两个要点: 一是睡眠充足,《黄帝内经》中提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夏季天气炎热,入睡困难,睡眠不足,到了入秋就要早睡早起,补足睡眠,让身体充分休息。最好每天晚上10点前入睡,中午也可以午睡半小时。二是加强锻炼,早晚天气凉爽时可以登山、散步、做操。即使是工作间隙简单地做几下拉伸,也能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有助于气血流通顺畅。
要点三:畅情志
人们常说“伤春悲秋”,由夏入秋,草木凋零,容易产生悲伤、忧虑等负面情绪,一旦情志郁结,又会累及气血运行,导致百病丛生。
我们可以采取静坐调息的办法来安神定志,回想一些快乐的事情来对抗悲伤忧虑的负面情绪。登高望远、呼吸自然界的清气,也有助于开阔心胸。阴暗的环境会造成情绪低落,晒晒太阳,改善居室的采光、通风,选择一些暖色调的衣服,收听欢快轻松的音乐,都有助于缓解“悲秋”。
按摩“膻中”穴位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情绪。
取穴法:仰卧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法:拇指置于穴位上,稍用力按揉,以微觉酸痛为度,每次约10分钟,每日可做多次。按揉后配合扩胸运动,加强宽胸理气效果。
要点四:调饮食
饮食要忌辛辣。辣椒、葱姜、花椒等辛辣食物,容易伤津化燥,助长外邪。夏季很多人“苦夏”,食欲差,吃的少,体重下降,进入秋天胃口好转,但是也别急着“贴秋膘”。因为脾胃功能刚刚恢复,不能承受太大的负担,所以饮食要忌油腻,肥肉、内脏、油炸食品都容易滋腻,影响脾胃的运化。
秋天有很多时令蔬果,比如莲藕、菠菜、鸭梨,这些蔬果都是碱性食物,富含维生素,可以助肝排毒,消除疲劳,改善情绪,可以适当多吃。天气转凉之后,饮食中还要注意补充蛋白,多吃一些牛奶、蛋清、鱼虾、瘦肉,可以增强体力、耐力、免疫力,为抵御寒冷,预防秋冬疾病做好准备。
要点五:防复发
天气转凉,季节交替,旧病易发。由于早晚天凉,气血运行涩滞,肩周炎、颈椎病等关节病患者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度下降,所以要注意关节局部保暖,可以佩戴护膝等护具,活动时要小心,避免因关节不灵活而拉伤、跌扑。老年人更要注意预防意外摔倒。
由于昼夜温差大,人体防卫功能又有所下降,容易发生感冒,外出要备好衣帽,根据气温随时调整穿着。秋雨之后气温会显著下降,注意带好雨具,避免淋雨涉水受凉。气温下降后慢性咳喘患者更容易复发,要坚持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后病情进展加重。容易过敏的人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避免外界刺激引起发病。
入秋以后腹泻、胃肠炎等疾病也比较多发,要注意饮食清洁,忌油腻、生冷。如果已经发生了腹泻,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及时就诊,避免大量排便后发生晕厥、心律失常等问题。高血压、冠心病、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病复发的风险也增加,患者要按时服药,注意监测血压、心率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
作者: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季菲
审核: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孙波
来源 健康北京
编辑 孟紫薇
流程编辑 马晓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