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企业前沿 电商

新华社年中经济调研行|采访札记:在一线读懂中国制造的韧性

2023-08-20 06:26:04 来源 : 华声在线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采访札记:在一线读懂中国制造的韧性

新华社记者安蓓、张辛欣、邹多为


(相关资料图)

制造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牢固根基。

国际风云激荡,中国制造如何破局突围?新征程上,如何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夯筑基石?这个夏天,记者奔赴大江南北,深入港口、车间、厂房。在生产线的隆隆声中,看到中国制造向上生长的韧劲,于通宵亮起的灯火里,感受大国经济奋进的力量。

7月仲夏,江苏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内,试航的汽笛声不绝于耳,多座国际高端海工装备沿岸线摆开,在阳光照射下镀上一层金黄色。

5年前,首艘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在这里完成首次试航,以上百项自主创新成为“国之重器”。

今年7月底,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峰2001”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正式交付,在同类机型的基础上,首次将回转能力3000吨吊幅从40米提升至45米,成为海上风电建设“利器”。

“由大到强,没有一个行业能轻轻松松抵达。船舶制造属于典型周期性行业,但无论周期起伏,我们始终坚持在产业链上下游苦练内功,始终坚持立足自身、自强不息。”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过文骏感慨万千。

造船业有“综合工业之冠”之称,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承载海洋强国的梦想,中国造船业一路走来,从简单做产品到自主有产品,从做简单集成全球的供应链到全产业链更加自主可控,是上下游50多个行业的齐头进发。今年上半年,全球航运市场景气降温,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依旧全面增长,均居世界第一。

江海激荡,中国造船业的“扬帆远航”,折射大国制造风雨成长的砥砺征程。

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10个月低于荣枯线,海外需求持续走低;内需有待进一步恢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10个月同比负增长,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工业经济面临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但记者在各地调研采访看到,压力之下,中国制造业不断谋势、蓄势、聚势,汇聚成大江南北的百舸争流。

利润回落、订单不足,怎么办?

刚进入8月,浙江蓝禾医疗董事长曹军再次踏上北上的“旅程”。从年初到盛夏,一家家拜访供应商,曹军几乎“穿越”大半个中国。

今年以来,需求复苏缓慢直接影响这家医疗耗材制造商的订单和利润,企业销售收入一度下降近40%。“市场越低迷,越要逆流而上。”加大创新和市场投入、提前布局供应链,产品从口罩材料延伸到抗菌喷膜、液体伤口敷料,蓝禾医疗不断变换阵法来应对市场变局。

传统产业转型艰难,怎么办?

今年以来,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利润下滑较多,但记者在各地调研看到,不少企业技术投入不降反增,在努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中,积蓄未来发展的力量。

“我们的客户集中在化工钢铁等领域,这些行业利润明显下滑,然而对技改的预算不仅不降反而大幅增加”“很多客户部门在收缩,却增设数智部,大踏步数字升级”……面对记者,上海全应科技董事长夏建涛连说几个“想不到”。今年上半年,这家热电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业绩增长100%。

工业经济面临困难,中小企业压力尤甚,怎么办?

从铸造到制造再到智造,在湖南嘉禾,当地政府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对首批10家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年降低能耗成本400万元,生产效率提升10%。

优惠政策延期、个体工商户个税征收减半、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稳定轻工业等行业增长;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

从帮一把、扶一程,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上半年,工业生产稳步恢复,高端制造厚积薄发,撑起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加快壮大。

爬陡坡、过险关、涉激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道之行,行之愈笃。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征程上,一场宏阔布局正在展开。

托底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破局“卡脖子”难题,持续提升产业安全性和基本功;

强实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蓄动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这个夏天,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中国汽车工业70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

这个夏天,外贸增长面临巨大压力,但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大幅增长,成为支撑外贸新引擎;

这个夏天,第二架国产大飞机C919入列,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海外建设项目雅万高铁即将通车……

从“一五”计划奠定新中国工业之基,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路走来,反复验证一个道理: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自力更生是我们奋斗的基点。

面对巨大转型压力和严峻外部形势,我们常常会想,企业用什么应对挑战?中国制造业靠什么逐浪前行?

最好的答案,就在广袤的一线。

在辽宁一家半导体专用设备研发企业,企业负责人说,虽然产品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坚持不懈研发让差距一点一点缩小。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丰富,“坚持做,3年、5年……一定能赶上”。

操作系统是工业生产的“中枢神经”。北京翼辉信息董事长韩辉告诉我们,企业主力产品的核心设计从2006年开始,产品研发周期已近20年。“随着各行各业对自主可控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行业向我们打开大门,创新之路越走越宽。”今年翼辉信息成为万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中的一员。

“这十年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创新。”2013年,邓建波留学归国创办深圳麦塔齐人体工学科技有限公司。从人体工学鼠标到人体工学座椅,走过发展弯路、经历疫情冲击,这家中小企业渡过初创期的难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逐渐站稳脚跟。

“心无旁骛做实业”“靠的就是‘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一线企业家的话语中,我们读懂中国经济始终立而不倒的韧性。

长三角绵延的岸线上,世界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突破成势;粤港澳大湾区,龙头企业引领、大量初创公司在各个细分领域突破,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蓬勃兴起;八闽大地上,动力电池集群从零开始、领跑全球,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从原材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到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显著,正泰新能源董事长兼总裁陆川说,正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光伏产业“十年蝶变”,蹚出一条政策支持、技术助力、市场化发展、全球化布局的路子。

记者边走边看,一个个企业破冰而行,一个个产业高地加快崛起,正是当下中国制造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有完备产业体系带来的底气,有超大规模市场独特优势,更有亿万经营主体迎难而上的努力和韧性,这是中国制造赢得市场、赢得主动的道理。

来源:新华社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高善文博客 2023-08-20 05:46:00
深圳新房 5 折甩卖? 2023-08-20 05:43:22
静电力常量 静电力 2023-08-20 05:33:20
确定了!降价 2023-08-20 05:32:58
隐私权和名誉权区别 2023-08-20 05:20:07
秦岭属于哪个省 2023-08-20 05:12:49